墨润枫航承文脉,雁舞云章育英才
墨润枫航承文脉,雁舞云章育英才
墨润枫航承文脉,雁舞云章育英才
编者按:群山沃野间(jiān),一场多年(duōnián)的双向奔赴正结出硕果。褪去机关气、裹满泥土香的驻村工作队,以“伴村人”之姿扎根沃土:破产业困局、塑(sù)文明乡风、引发展活水、注科技动能,更在相伴同行中唤醒(huànxǐng)乡村自主生长的内生力量。
当村民的盼头化为干事(gànshì)劲头(jìntóu),当干部的责任融入乡土情怀,这些村庄在产业、文化(wénhuà)、生态、组织、人才的全面振兴中,正逐渐褪去“被帮扶”的印记,以主人之态拔节(bájié)生长。6月24日起,红网推出《伴村成长——万千变化在田间》专题报道,以一村之路,映照(yìngzhào)中国万千乡村的共同轨迹,记录这场从“焕新”走向“自兴”的温暖历程——有人伴,崎岖变通途;有人守,瘠土生新芽;有人引(yǐn),乡风自成歌。
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汪衡(wānghéng) 秦楼 澧县报道
赈酒,这一原本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(chuántǒng)民俗活动,是中国传统礼俗最为生动鲜活的具体呈现。然而,几年前的常德市(chángdéshì)澧县古北村,赈酒之风(zhīfēng)却如一场肆虐的狂风,将村民们卷入了一场无形的漩涡之中。
在古北村,赈酒的(de)理由五花八门——从呱呱坠地(gūgūzhuìdì)的新生命降临、满月之喜,到逢三满十的生日(shēngrì)庆典;从喜结连理的婚宴、乔迁(qiáoqiān)新居的贺喜,到金榜题名、就业高升的庆祝,无一不被村民们当作操办酒席的契机。
为了(wèile)维系人情往来,村民们疲于奔命,穿梭于一场又一场的酒席之间。这种(zhèzhǒng)泛滥成灾的赈酒之风,给村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沉重压力,更严重(yánzhòng)扰乱了他们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。
值得庆幸的是(shì),如今的古北村已经发生了(le)翻天覆地的变化。通过开展“人情风(fēng)”整治活动,以及积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,古北村成功扭转了这一不良风气。
如今,每家每户每年不仅能够节省下上万元的(de)“份子钱”,而且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带动下,村民们的收入(shōurù)也不断增加。幸福感如同春日(chūnrì)里的暖阳,温暖着每一个人的心田。
做“减法”,每户每年(měinián)省了一万多礼金
常德市澧县古北(gǔběi)村俯拍图。
走进古北村,首先(shǒuxiān)映入眼帘的是整洁(zhěngjié)的村道、错落有致的房屋和村民们脸上洋溢的笑容。
“你们村现在(xiànzài)这么好,之前怎么可能是贫困村呢?”
“也就是这几年才变好的。以前,都(dōu)是被那赈酒的事儿给害的,硬是把咱村子(cūnzi)拖成了贫困村!”
一(yī)见到古北村党支部书记(shūjì)陈位沅,红网时刻新闻记者就将路上所见的疑问问了出来。
“那时候,一个月吃几场酒是常有的事,有时候一周就要赶两三场。”陈位沅(yuán)无奈地说,“礼金少了拿不出手(nábùchūshǒu),多了又负担不起。真是苦不堪言(kǔbùkānyán)。”
时间回到几年前,移风易俗工作如春风一样潜入全国各地。2018年3月26日,澧县县委(xiànwěi)县政府率先将(jiāng)《拒绝违规赈酒承诺书》送至全县2万余名公职人员和26万多户居民手中(shǒuzhōng),为整治不良赈酒风气(fēngqì)拉开序幕。
2019年10月29日,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(lǐngdǎoxiǎozǔ)办公室等11部门联合印发《关于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(wénmíng)乡风的指导意见(yìjiàn)》,鼓励创新农村婚丧宴席举办形式(xíngshì),组建宴席服务队以遏制大操大办、浪费攀比。
澧县村支“两委”收到通知后,迅速展开行动。一方面,通过召开村民大会、入户宣传等形式,向村民详细阐释“酒席新政”的(de)内容与意义,让政策深入人心;另一方面,村里成立红白理事会,制定严格村规民约,明确仅(jǐn)允许操办婚嫁、丧葬两类酒席,对(duì)添丁建房、过生祝寿(zhùshòu)、参军升学等非婚非丧事宜(yí)不得赈酒作出规定。在一系列举措的推动下,澧县正逐步形成(zhúbùxíngchéng)文明节俭的新风尚。
刚开始,部分村民对此并不理解,认为这是对传统习俗(chuántǒngxísú)的干涉。时任村党总支部书记(shūjì)周章军看在眼里,急在心里。他带(dài)着村干部们挨家挨户做工作,耐心地给大家算经济账、人情账。
“赈酒本就是大整(dàzhěng)大亏、小整小亏,大家要把这个账算明白。”陈位沅回忆说(shuō),为了让村民改变观念,当时的村支“两委”几乎是挨家挨户地跟(gēn)村民算账:买菜(mǎicài)、烟酒、人工、棚子、精力、时间……随着一笔笔账目罗列出来,村民心中的疙瘩也慢慢解开。
大家开始认识到赈酒(zhènjiǔ)之风的(de)危害,纷纷响应。曾经热衷于操办各种酒席的村民王先生,如今也改变了观念。他说:“以前总觉得不办酒席就吃亏了,现在想想,其实都是面子(miànzi)在作祟。现在大家都不办了,反而轻松了,人情往来也回归(huíguī)了本质。”
常德市澧县(lǐxiàn)古北村“人情风”工作台账。
如今,翻开古北(gǔběi)村的(de)赈酒报告单(bàogàodān),每一项内容都填写(tiánxiě)得规范而清晰,赈酒的时间、地点以及具体原因一目了然。除红白喜事外,村民们都自觉不随意操办酒席。即便为家中父母祝寿而举办酒席的情况,也会在报告中特别注明“不收取礼金”,并且不大操大办。
做“加法”:人均收入每年多了三千多(sānqiānduō)
常德市审计局乡村振兴工作(gōngzuò)驻古北村第一书记、工作队队长刘长军(左)与(yǔ)古北村党支部书记陈位沅(右)一起查看黄桃生长。
在(zài)做好移风易俗“减法”的同时,古北村也在乡村振兴的道路(dàolù)上积极做“加法”,大力发展产业,增加村民收入。
“村民的收入(shōurù)要增加,光靠节流节省开支可远远不够,关键还(hái)得做好开源工作,拓宽增收渠道。”常德市审计局乡村振兴工作驻古北村第一书记、工作队队长刘长军语气坚定地(dì)介绍道。所以,连续两届工作队都(dōu)将产业振兴作为工作重点来抓。
近年来,在常德市审计局等帮扶单位的大力(dàlì)支持下,古北村紧紧围绕产业发展这一核心主题,积极作为,大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(jiànshè)。
河道(hédào)清淤工程(gōngchéng)让原本淤塞的河道畅通无阻,保障了农田灌溉用水(yòngshuǐ);沟渠硬化项目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,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;堰塘整修工作增强了堰塘的蓄水能力,为(wèi)农业生产提供了稳定的水源;公路硬化工程则极大地方便了村民的出行和农产品的运输。
这些基础设施(jīchǔshèshī)的完善,为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而稳固(wěngù)的基础,也让古北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。
其中,中药材种植产业(chǎnyè)(chǎnyè)成为了古北村的一大亮点(liàngdiǎn)。2023年年初,经驻村工作队及村支“两委”班子集体商议,大家一致决定围绕“产业增效、农民增收”的目标,依托湖南明盛(míngshèng)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,大力发展玉竹、菊芋等中药材种植产业。
“我们村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,土壤肥沃,而且气候条件也十分适宜(shìyí)中药材的生长。而且现在中药材市场需求(shìchǎngxūqiú)大得很,价格也相对(xiāngduì)稳定,发展前景一片光明。”刘长军满怀信心地介绍说。
说干就干,在工作队的带动下,村支“两委”班子成员迅速行动起来,他们深入村民家中,宣传发动群众积极参与中药材种植项目;积极协调土地流转事宜(shìyí),确保土地能够集中连片,便于规模化(guīmóhuà)种植;耐心化解矛盾纠纷,为项目的顺利(shùnlì)推进营造了良好(liánghǎo)的环境。
“目前,古北村已经成功完成土地(tǔdì)流转300多亩(duōmǔ),种植菊芋、玉竹等中药材面积达到了318亩。”刘长军介绍道:“这一项目(xiàngmù)不仅带动了周边农户务工百余人次,让他们在家门口就能实现(shíxiàn)就业增收,而且(érqiě)预计年后农户还可以在玉米田地内套种玉竹,实现种植农作物与增加经济收入两不误。”
通过(tōngguò)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等(děng)一系列积极举措,古北村村民的人均收入实现了显著增长(zēngzhǎng)。据统计,村民人均收入从2020年的八千多元,增长到如今的一万多元。
“我到的(de)时候,赈酒之风已经得到了缓解,这也让我有了更多的时间能带动村民发家致富(fājiāzhìfù)了。”当问及这2年在古北村的感受时,刘长军思考(sīkǎo)着说。
做“乘法”:房子漂亮(piàoliàng)了,日子更好了
常德市澧县古北村精心建设了村级活动平台和文体广场,为(wèi)村民们提供了休闲(xiūxián)娱乐的好去处。
在做好“减法”和“加法”的基础上,古北(gǔběi)村还积极做“乘法”,通过改善村民(cūnmín)居住环境、丰富文化(wénhuà)生活等方式,提升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。
走进村民冯翠兰的家,宽敞明亮的客厅里摆放着崭新的家具(jiājù),墙壁上挂着精美的装饰画,让人眼前一亮(yǎnqiányīliàng)。
“以前啊,我家的房子破破烂烂的,一年到头辛辛苦苦,但也存(cún)不下几个钱(qián)。”冯翠兰回忆起往昔,感慨万千。每到年关,她就像热锅上的蚂蚁,四处奔波借钱。“那(nà)时候最怕过年了,每天一睁眼,就是这家吃酒席、那家赴宴请,忙得晕头转向,钱却像流水一样花出去(chūqù)。”
伴随着澧县“人情风”综合治理(zōnghézhìlǐ)工作的开展,冯翠兰的生活有(yǒu)了转折。经过2年的努力,冯翠兰终于有余钱将自己的房子进行装修。
“村里赈酒(zhènjiǔ)的风气改了,酒席少了,我(wǒ)不仅不用(bùyòng)再为过年借钱发愁,还有了余钱把(bǎ)房子装修得漂漂亮亮的。”如今的冯翠兰,每天悠闲地坐在家里,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,那笑容如同春日里盛开的花朵,灿烂而温暖。
冯翠兰家的变化(biànhuà),仅仅是古北(gǔběi)村众多村民生活变迁的一个生动(shēngdòng)缩影。近年来,在市审计局等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下,古北村积极行动起来,多方争取项目(xiàngmù)资金,对村里的道路、水电、通讯等基础设施进行了全面且深入的升级改造。
与此同时,村里(cūnlǐ)还(hái)大力开展了环境卫生整治(zhěngzhì)行动,对垃圾进行(jìnxíng)科学分类处理,让垃圾“各归其位”;对河道进行清淤疏浚,让清澈的河水重新流淌。经过一系列的努力,村庄面貌焕然一新,宛如一幅美丽的田园画卷徐徐展开。
除了居住环境的显著改善,古北村还(hái)格外注重丰富(fēngfù)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。村里精心建设了村级活动平台和文体广场(guǎngchǎng),为村民们提供了休闲(xiūxián)娱乐的好去处。同时,还组织专业人员编辑、印刷、出版了《红军故里古北村》和《红军将领游端轩》两本书籍(shūjí),让村民们深入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,传承红色基因。
“现在我们村的文化生活那叫一个丰富多彩(fēngfùduōcǎi)。”今年69岁的陈位永老人脸上洋溢着自豪(zìháo)的笑容说道,“晚上,我们可以去(qù)文体广场跳舞、健身(jiànshēn);周末,我们可以去村级活动平台看书、下棋;节假日,我们还可以参加各种(gèzhǒng)精彩的文化活动。这样的生活,真是越过越有滋味,越过越幸福啦!”
记者(jìzhě)手记:消失的礼金簿!
在澧县甘溪滩镇古北(gǔběi)村采访的(de)那几天,我一直在寻找一本特殊的“书”——礼金簿。它曾是乡村人情往来(wǎnglái)的见证,每一笔记录都承载着村民之间的情谊与负担。
我(wǒ)联系了村主任,走访了多户人家,询问礼金簿的下落,但得到的回答大多是“早就不记得放哪里了”或是“现在没人用(méirényòng)这个了”。几经(jǐjīng)波折,我才从一位老人那里,找到了一本五年前的礼金簿,纸张已泛黄(fànhuáng),字迹(zìjì)也略显模糊,但每一笔记录都清晰可见,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。
翻开这本礼金簿,我看到了曾经乡村人情往来的繁复与沉重。而如今,随着(suízhe)移风易俗工作(gōngzuò)的深入推进,古北村的人情风已得到了有效(yǒuxiào)遏制。村民们(men)不再为无休止的酒席和礼金所累,而是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生产生活中。
冯翠兰家的变化就是最好的证明,她从过去借钱过年的困境中走了(le)出来,如今不仅装修(zhuāngxiū)了房子,脸上也洋溢着幸福的笑容。
礼金簿的消失,是古北村移风易俗成果(chéngguǒ)的一个缩影。它见证了乡村(xiāngcūn)从“人情债”到“人情味”的转变,也预示着乡村振兴的美好未来。
执行策划(cèhuà):周逸峰 刘玉先
报道团队(tuánduì):王诗颖 刘玉先 王嫣 吴公然 汪衡 谭苏昕 秦楼 张必闻 朱丽萍(zhūlìpíng) 龚子杰
设计(shèjì)团队:杨抒怀 邓琴 谭文平 佘履安


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